科技對於人類有多重要?顯然它已是一種統治物質生活的利器,甚至也成為一種信仰,我們習慣藉由科技發展程度來決定文明的發展水準高低,當觀看古文明遺跡時,吸引人們的常是他們有與現代科技相似之處而非他們的宗教或智慧思想,但僅從科技的角度並不能代表人類的發展。
從哲學觀點而論,科技只是人類多元文化表現之一,而它本身也有許多種不同形式的表現。舉例來說,四千年前中國和誹尼基人就有使用類似羅盤功用的器具,在上個世紀時,就算有在博物館展出但也不被人們認為是羅盤,僅僅因為它們的形式與現代指南針不同。
人類是怎麼使用科技的?人們使用不同種類的科技來認識自己對自然物質的互動關係,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如此認同科技的力量,我們不該只憑藉科技來判定文明的發展程度。
主流科學認為人類科技的始於舊石器或新石器時代,但我們只是從人類產出的角度觀看,而不是人類自身,結果就是我們習慣只看事物最表面的部份,而忽略了更深的含義。
例如希羅多德在他的九卷《歷史》中詳加描述了宗教生活和禮拜場所,但只略為帶過托勒密的第一位國王有一艘多達 11 支槳的船;另外還提到了亞歷山大港的大鐘,它每小時顯示十二個數字的其中之一,象徵了海克力士的工作。這些文明顯然有著科技知識,但並不像我們現今如此重視它們,相反地,他們將知識和想像力轉往其他方向,並且應用於不同領域。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可以運用現今的科技建造哥德式教堂嗎?當然沒問題,但我們沒有去做,因為我們不理解這樣做的意義是甚麼。
自有人類以來,科技就以不同形式存在,重要的是我們放多少心力關注它以及其所造成的心理影響。我們需要問自己,科技的運用反映出了我們內在多少的唯物主義?過度發展科技而使我們更加物質化?當我們只認同科技時,原本我們是主人使用它,情況將會逆轉,變成它不斷影響人類的惡性循環。
被科技吸引和擺脫它的現象,這呈現了我們有時選擇發現,有時遺忘,如同一種循環般的存在,人類總是喜歡用不同的面相與方法來靠近知識。
自上世紀,實證主義者提出歷史唯物主義,描述了人類自野蠻時期之後進化之過程。一開始人們有著魔法的精神,一切解釋都使用魔法的觀點;之後出現了宗教,藉由宗教來接觸隱藏的世界;再來哲學使人開始藉由提取符號象徵和抽象觀點來解釋自然;最後科學來臨,它呈現和知曉事物。
但這唯物理論現在被考古研究所駁斥,藉由對考古層的認識,在一種文明之下不一定存在另一較低度的文明。今日在中南美洲的巨大精緻紀念碑旁,我們看到了許多窮人們靠著拍照來賺錢……因此,從哲學角度來看,個體和集體人類的進化路途中有著上升和下降的不同階段。
現今,科技的發展已不能讓人感到滿意,它無法回答我們所有疑問。在大規模生產時代開始時,人們對生產裝配線感到著迷,今日我們又再度喜歡手工製品,這是賦予人情味與意義至事物之上,人們再次感受到對差異化、人文主義以及對與自身重聚的渴望。
我們對於機械大眾化感到厭倦,應該朝向那存在自身之內之處前進,但我們的頭腦又對科技眷戀不忘而無法往下一步邁進,科技時代終究會過去,而新的人道主義會展開未來新的一頁,人類會回到初始源頭與其再次相聚。過程中人們不斷經歷重生,在這大眾化的氛圍下感到窒息,一切完全基於物質的終將毀滅,不論在政治、經濟、宗教或社會層面皆是。
新衛城提出了一套哲學來解決人類問題,這是最新也非常實用的方法。今日的人類需要新的意識形態、人們相互理解,藉由滿足心中渴望而實現我們的歷史使命。
我們必須學會從物質中解放,即使速度緩慢; 我們需要創建一個實驗室來製造一種新穎必要的人文主義,一種長生不老藥,機械化與大眾化應該是歷史的記憶,而不是我們未來的道路。
文章參考
大眾化(Massification)是自1940 年代的社會學術語,意思是促進或強制社會一致的行為, 成為大社會的過程,特別是也伴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en.oxforddictionaries.com/